院长博客
在诊疗室中的拟声词
“ 站起来时头会感到晕晕的。”、“ 到了傍晚时脚会胀得鼓鼓的。”、“ 超声波检查会用到凝胶,所以会感到有点滑滑的。”、“ 抽血时会有刺刺的感觉。”、「MRI检查时,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如‘咚咚’。」等、这些都是在诊室中可能会出现的对话的一部分。在这些对话中,“晕晕的”、“胀得鼓鼓的”、“滑滑的”、“刺刺的”、“咚咚”等词语是所谓的拟声词。拟声词听起来像是某种咒语,但实际上是一个正式的语言学术。据说,典型的日语拟声词词典收录了1620个词语。事实上,我直到最近才了解到这个术语。我在书店购买并阅读了《语言的本质 语言是如何诞生和进化的》(今井六三、秋田喜美著,中公新书),这是一本关于从拟声词研究角度探讨语言的起源和儿童语言习得的书籍。
拟声词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在法语中的使用,希腊语的onoma(名字、词)+poieo(制作)意为“制作名字”,由此产生了法语的onomatopee和英语的onomatopoeia。在西方,相比onomatopoeia,ideophone(表意音)这个术语更为普遍,主要指代拟声词,但在日语中,拟声词不仅包括拟声词(例如:“汪汪”),还包括拟态词(例如:“粗糙的”)和拟情词(例如:“兴奋的”)。
我了解到,以拟声词为入口的语言学世界是非常深远和广阔的。这个主题不仅影响儿童的语言教育,似乎还对AI和编程领域有所影响。
尽管拟声词在不同语言中有共通之处,但看起来语言之间的差异更多。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从拟声词的角度重新考虑交流方式也许是个好主意。在为外国人进行诊断时,我会尽量使用拟声词来做出易于理解的解释,但我也希望能够避免仅仅满足于自己的理解,确保沟通是有效的。
另外,“语言的本质”是今年5月25日的首版,但已成为一部销量超过10万的畅销书。